今天,当我们谈论“酒店”的时候
我们都聊什么了?
某个酒店品牌、某家米其林餐厅
还是炫酷的室内设计
又或是私人管家式服务?
这些噱头式的标配
不断刷新着我们对当代酒店的定义
但是酒店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时今日
小编这就带你穿越时光的长廊
探索酒店的前尘往事
事实上,酒店的最初画风应该是——有瓦遮头。大约10万到20万年前,从我们的祖先在地球上开启漫漫的长居之旅,他们就一直在为怠倦的迁移者提供容身之所。后来,我们有了文明,旅馆也随之而来,就像历史的一部分,见证了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早在圣经时代,旅行者就经常在当地居民的家中住宿。在那个年代还称不上是旅舍,充其量就是当地人将多余的客房出租给过路的人,提供他们一两顿饭,客人通常住一晚隔天一早就继续赶路了。
许多早期的“酒店”被认为是旅途的短暂落脚点,在家乡以外的地方长久的停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通常奔波在外的人都是为了做生意。
在早期的希腊文明中,许多村庄为过路的客人提供热浴设施,虽然不能在那里过夜,但是旧式“桑拿房”为这些奔波劳累的路人提供了及时雨。
相关数据表明,古罗马是最早创建“客栈”概念的国家,中世纪的欧洲,贵族和商队们往往只能借宿修道院,而古罗马官员们多以借宿当局机构提供的场所为主,简陋的住宿条件肯定不足以满足当时权贵们的需求,古罗马人不高兴了,于是在穿越中东的早期贸易咽喉要道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客栈,这便有了最初的酒店概念,除了基本住宿之外,还为客人提供酒水和食物。
西方的“旅馆”搁在古代中国那就叫“驿站”,早期的驿站可以追溯到商代中期,由于驿站本身是官办设施,因此除了提供食宿之外它还肩负着一项重要任务,即为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提供场所,某种程度上算是物流网络的前身。
到了周代,随着商业文明的蓬勃发展,馆舍开始崭露头角,性质也慢慢地偏向商业化。
秦汉时期又得到进一步发展,专供邮件公文和往来官差借宿的叫“传舍”,城里的“谒舍”多供做小生意的普通下层人入住,还有专供外国使者和商人食宿的“蛮夷邸”。
再说回中世纪欧洲,比利时根特的l’Auberge Cour SaintGeorges以及英格兰林肯郡的天使旅馆被认为是最初的酒店雏形,虽然它们的结构简单,但奠定了酒店经营模式的基础,这种模式后来持续了几个世纪。
而今天广泛意义上的酒店业是在15世纪初才真正起步。当时,法国的律法要求住客必须登记入住,随后英国也迅速效仿,这一期间500多家客栈在这两个国家“闪亮登场”,法国甚至出书了第一本旅游指南,酒店业开始在欧洲萌芽发展。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据说马可波罗是引起酒店业重视服务的第一人。他的《马可·波罗游记》打开了欧洲的地理和心灵视野,掀起了一股东方热,激发了欧洲人此后几个世纪的东方情结。
在他的书中,记录了许多旅行事迹,描述了丝绸之路上的旅馆和邮局,帮助世界各地的人了解古老的东方文明。对旅店打点者而言,这就是彼时的“孤独星球”、“米其林指南”,如何能不引起打点者对接待服务的重视?
16世纪,市面上居然还出现了第一批详细推荐酒店清洁状况和美食方面最佳服务的旅游指南。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好了,今天先说到这了
下次开讲主题
世界上第一家酒店
。。。
(文章来源于托尼洛·兰博基尼酒店及度假村公众号)